不會提供文獻和理論架構。如同國際上重要的資料庫,如National Educ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NELS)、High School and Beyond(HSB)、General Social Survey(GSS)、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PSID),以及國內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等,都不提供文獻、理論架構以及來源,是有其道理的。「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與類似的資料庫相同,其設計的目標是促成更多的教育基礎研究。每一位研究者需要自行設計、選擇自己的研究主題,回顧相關文獻,形成自己的研究問題,以及選擇適當的資料和測量。每一題要如何使用,則屬研究者個人的詮釋和功力。例如,問卷中屬「努力」的題目很多,有些是直接,有些則需組合,有些指課業,有些則指一般的學習。研究者可以依個人的興趣做不同的選擇和組合。這些都是每篇論文必須經過的過程,應由研究者自己判斷,由研究者自行負責,論文的credit亦直接歸屬研究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