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計劃介紹 研究及工作人員 公告事項 田野工作 問卷題本 資料說明 出版物品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常見問答 TEPS衍生著作書目

計畫介紹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簡稱TEPS)係由中央研究院、教育部、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4~2007)和國科會(2000~2008)共同規劃的一項全國性長期的調查計畫。本資料庫是以問卷調查方式,向國中、高中、高職、及五專學生[1]收集資料。同時,再以這些學生為核心,擴及瞭解影響學生學習經驗的最主要的幾個因素:學生家長、老師及學校。

 

本調查計畫有五項特色:1、以問卷調查方法來收集資料,焦點放在學校及家庭學習環境(制度及社會面向)對學生的影響上。2、為研究者提供多面向、長期追蹤的資料。3、資料範圍包含學生個人、班級和學校等多層次。4、由於近年來教育制度的更迭,本調查對兩個年級(共約四萬人)的學生收集的資料,可以讓未來的分析有準實驗設計的可能性。5、更重要的是,這個資料庫在資料收集和整理完成後,隨即會對外公開,成為學界和政策制定部門的共同資產。

一、資料庫的基本架構和時間表

二、資料收集的方式與內容

三、取樣方法的思考

四、資料釋出與管理

五、結語

一、資料庫的基本架構和時間表

 

TEPS進行的時間預計有六個學年。其中包括三種樣本:

(一) 國中樣本:從20019月開始,對國一生展開第一梯次的資料收集,到2003年對已升上國三的同一批學生進行第二次的資料收集;部分國中樣本會被追蹤至高中/職、及五專三年級。預計在2005年及2007年分別進行第三和第四梯次的資料收集。

(二) 高中樣本:在2001年下半年對高中/職二年級的學生展開第一梯次的資料收集。2003年上半年則在他們高中/職三年之下學期進行第二梯次的資料收集。此樣本之稱為「高中樣本」。

(三) 五專樣本:在2001年下半年對五專二年級的學生展開第一梯次的資料收集。2003年上半年則在他們五專三年級之下學期進行第二梯次的資料收集。此樣本之稱為「五專樣本」。

 

 [1]高中學生是指普通學程學生,高職學生則涵蓋職業學程學生和綜合學程學生,在本文中則只簡化稱為高中、高職學生,但在本資料庫釋出之電子檔中則區分為普通、綜合和職業三種學程。


 

 

資料庫收集資料的時程如下圖:

1999/11

2000/12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2007

 

 

 

 

 

 

 

 

 

 

 

國一A)

 

 

 檢誤整理

規劃追蹤

國三A)

 

 

 檢誤整理

規劃追蹤

高二(B)

 

 

 檢誤整理

規劃追蹤

高三B

 

 

 

 

 

高二C)

 

 

 檢誤整理

規劃追蹤

高三C)

 

 

 

      

 

 

五專部分

 

專二D

 

 

 檢誤整理

規劃追蹤

專三D

 

 

 

 

      

 

註:ABCD代表不同學生樣本群, B Sample中含有A的部分國中樣本學生

 

  

    由國中樣本的基本架構,可以得到學生二至四年之學習變化的資料。而高中樣本的規劃則在時機上有個優點:高中年次的學生樣本是經過舊制區域性高中聯考的最後一屆學生,而國中年次樣本是不經此種聯考的學生。因此所蒐集之資料將可提供研究者做高中入學制度變革前後之學生學習的比較分析。

                                                                                                 

二、資料收集的方式與內容

 

為兼顧國內的特性和國際比較,在規劃調查內容上,參考國內相關的教育研究、行政院「教育改革諮議報告書」,及美國「國家教育長期追蹤研究」(National Educ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簡稱NELS)資料庫1988-1996年的調查報告等,再經過多次專家諮詢會議的討論後,確立「資料庫」資料收集內容分兩大類,一為只有學生需要做的「綜合分析能力」測驗;二為分別對學生、家長、老師和學校所設計的問卷。

(一) 綜合分析能力測驗:測驗小組從2000年初開始,即召開了十幾次的測驗諮詢小組會議,主要是確立綜合分析能力的測量原則、方式與標準,確定學習測量指標要能反應出學生的學習成就及學習的成長情形。本資料庫重視解決問題能力的非學科測驗,與OECD各國為探討終身教育,在32個國家推動之定期資料收集計畫(PISA:2000)的重點不謀而合。

1、測驗原則:整個能力測驗是要測試學生透過分析、推理來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可以背誦的“知識”。

2、測驗架構和設計方式:

1)國中、高中/職及五專的測驗因內容不同而需有長短不同的測驗時間。測驗的內容是用多種題材去評量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這些測驗題材包括一般推理、科學、數學、語文。

2)測驗的設計架構,考慮到學生隨著逐年的學習而應有的成長,這將適當的反應在測驗上。因此在第一年的評量中,題目的難易度是平均分配的,以便於確認學生的程度,往後的追蹤評量,則考慮依第一次評量的成績,決定給予不同難易度的測驗題本,但實際田野執行技術部份則仍在詳細評估中。

 

(二) 問卷方面:問卷的設計針對國中、高中/職、及五專三組對象,各組同時發展學生、家長、老師和學校四份問卷。其內容與收集方式如下:

1、學生問卷:收集來自於學校、家庭、住家環境、或社團、組織所能提供給學生的機會,學生投入學習的時間和努力的多寡,交友狀況,對自我的評價、行為問題、身心健康等。約需一堂課的時間。

2、家長問卷:家庭所提供及影響學生學習機會的因素,如父母的管教方式、家庭氣氛、家庭活動等對孩子的學習、心理的影響等。家長問卷在收集上有幾項特殊方式:

1)家長問卷交由學生帶回家,交給家長填寫,家長直接在問卷上填寫,再由老師收回,交由訪員代填入電腦卡。

2)住宿生的家長問卷,由住宿生填寫信封寄給家長,請家長在填完後,以回郵信封直接寄給訪員,再由訪員代填入電腦卡。

3)為了鼓勵家長填答問卷,增加問卷的回收率,本計畫特別設立了多項獎項,只要是問卷能完全回收,填答者即可參加計畫的抽獎活動。希望藉由這種鼓勵方式,可以讓問卷的回收率達到100﹪。

4)為確認問卷的正確性,對學生家長進行電話訪問。

3、老師問卷:主要是收集老師對學生學習機會的影響,譬如:老師個人的基本資料、對學生素質的評量、對學校整體的評量,老師對學生學習所做的措施及鼓勵等,並由老師來評量每一位該班參與調查之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

4、學校問卷:主要是收集學校組織影響學生學習機會之因素,問卷內容分為校長個人部份及學校整體(細分為各處、室)部份,如學校的政策、校長的領導能力與辦學理念、學校資源是否足夠、是否充分使用學校資源與經費,學校的師資,對老師教研法的支持。考慮五專學校的差異性,且樣本較少,因而沒有設計針對五專學校的問卷。

 

  本資料庫另一特色在於不同問卷之間的關連設計,以及各問卷間的對話關係。故四份問卷是在同一個架構之下設計的,經由互補及交叉,提出相關連的問項,其中某些題項可以同時問不同的研究對象,例如學生和他們的任課老師;學生和家長;學生、家長和學校;或老師和學校。這樣的設計可以掌握不同位置的個人對同一現象詮釋之異同,例如:對學生人格特質的問項,就在老師、家長及學生的問卷中都出現。茲將有關老師、學生、家長和學校調查問卷之內容簡要列表說明如下:

TEPS計劃問卷調查對象及內容

對象

 學生

家長

老師

學校

 

一、我的生活

1.平常上學一天的行程

2.上課與學習情況

二、我的家庭

1.家人情況

2.家庭重大事件

3.與父母的互動

4.父母對學校與學習活動的參與程度

5.與手足間的互動

6.家人整體關係

三、學校生活

1.學校氣氛

2.班級氣氛

3.班級與老師的互動

4.個人在學校的生活

四、休閒娛樂

1.課外常從事的活動

2.校內社團或幹部經驗

3.校外社團或幹部經驗

4.參與的才藝與藝文活動

5.打工狀況

6.交友情形

五、關於我

1.基本資料(如年齡、性別、身高、體重、視力、國中學習狀況等)

2.教育選擇

3.對自己的教育期望

4.偏差行為自評

5.不舒服的原因

6.身體與心理困擾(影響注意力等)

7.學習態度

8.個性

9.自我能力評估

10.生活快樂度

 

一、關於您的家庭

1.家長基本資料(如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健康狀況)

2.家長的語言能力

3.家長的籍貫

4.家長的學習能力

5.家庭經濟狀況與學習資源

二、關於您家中的小孩

1.子女的學習能力

2.子女的學習態度

3.子女的個性

4.子女的身體狀況

5.子女的行為

6.子女的交友狀況

三、他上國小/國中時

1.父母與子女的互動

2.最常發生的衝突與解決方法

3.與配偶的管教態度是否一致

4.與子女同學家長的互動

四、家庭和他現在學校的關係

1.與學校的互動

2.對學校的瞭解

3.對學校的支出

五、對他的期待

1.為子女教育的付出

2.對子女的教育期望

3.子女教育成就的社會比較

4.教育項目中的支出情形

5.父母工作狀況

 

一、老師共同填答部分

1.       在該校任教情況

2.       個人教學資歷

3.       教學情況

4.       學生家長配合度

5.       學校教學氣氛

6.       教學上的困擾

7.       學校組織、行政層面

8.       學校的教學資源

9.       教師基本資料

二、導師填答部分

1.班級資料

2.導師工作

3.與家長的互動

4.對學生的獎懲

5.生一般表現評量

三、科任老師填答部分

1.任課資料

2.教學方法與教材

3.教學氣氛

4.成績評量

5.學生學科表現評量

 

一、校長填答部分

1.校長個人基本資料

2.學校基本資料

3.學校行政與教師會的關係

4.學生家庭背景

5.獎勵制度

6.學校實際運作情形

二、教務主任填答部分

1.教務主任個人基本資料

2.學校行政與教師會的關係

3.學生入學方式與教學情況

4.課程安排

5.與家長互動情況

6.學校實際運作情形

三、有關學生事務

1.社團活動的類別、數量、及時間長短

2.學生獎懲方式

3.學生出席率

4.學校環境

5.輔導室種類

6.生涯規劃活動舉辦的狀況

7.心理測驗的種類及測驗後的處理方式

8.學生升學狀況

四、有關學校經費設備

1.教學設備評量

2.教務支出

3.學校決算總額

4.校外捐獻金額

五、有關人事

1.師資

2.教師任教年資

3.教師教育程度

 

 

三、取樣方法的思考

 

  因果分析的目的、追蹤流失率以及多層次分析單位的需要等三項因素將影響本計畫樣本大小和抽樣方式。首先,這是一個為期至少六個學年、多面向的資料庫。資料庫的設計,不止為了敘述統計的呈現和統計推論的需要,且要能做進一步的因果機制的分析,因果分析愈深入,需要的樣本數就愈高。第二,長期追蹤是本資料庫的重點,而長期追蹤最常見的困擾就是樣本流失,因此,一般的做法都是在一開始時要刻意加大樣本數。TEPS資料庫係以20%左右的流失率估計第一波的樣本數。第三,本資料庫同時牽涉三個類屬層次(nested groups)的設計(即學生、班級與學校),而每一個層次將進行多元因果分析,這是本研究設計之關鍵所在,因此,要有足夠的學校數[2]和班級數。為了區分(a)學校之間(differences between schools)與(b)同一學校中班級間(differences within school)學習結果的差異,每所學校至少需有兩班,但為避免因個人資料之缺漏造成班級資料之不完整,從而導致班級數降至兩班以下,研究小組在每一間學校內平均抽取三班。至於每一班抽取人數,為確保一定程度的統計穩定性,學生數少於10人(含)的學校,即排除在分析之外。所以,這個資料庫每班至少需要有12位學生,加上流失率的考量,第一波調查至少每班15人。

 

考量前三項因素,本研究將依照城鄉分佈、公立/私立、及高中/高職,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進行抽樣。先抽出學校,再抽出班級,每班再隨機抽出15名學生。但為了加重抽樣,在原住民學生較多的國中和受921地震嚴重影響的國中,都採取整班施測調查方式;而學生人數太少的班級和所有五專的班級,則因調查技術上的考量,也是採取整班施測調查的方式。

 

  簡言之,本資料庫取樣設計上具有以下優點:

1)兼顧城鄉的分配,樣本具有全國代表性。

2)取樣以班級為單位,在分析上可以瞭解教育過程中的學校與班級因素對學生的學習成效所造成的影響。

3)樣本長期追蹤之難度與成本有適度的平衡,成本低而維持一定數目之長期追蹤樣本。

4)兩個年次的樣本可以提供制度改革前後學生學習之比較。

 [2] 因為部分學校同時設有普通、綜合、職業等學程,所以本資料庫抽樣是以學程為單位。

四、資料釋出與管理

本資料庫由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負責管理,可直接經由專題中心進入本計畫的資料庫(網址:http://srda.sinica.edu.tw/)或是經由本計畫的網址(https://www2.ios.sinica.edu.tw/teps/)進入,以申請方式經核可後使用資料庫的資料。資料的釋出方式亦參考國外加密方法,分為三個層級,並由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負責管理。

1.        公共使用版本資料

1.1公共使用版內容:

學生問卷、家長問卷與老師對學生的評量等資料檔可以利用學生代碼做連結,所有資料均不提供學校與班級的代碼,因而學生資料無法與老師資料連結。

1.2申請資格:

不限身份,所有對資料有興趣者皆可申請,只需上網填寫個人基本資料即可下載。

2.        限制使用版資料

2.1限制使用版內容:

提供學生與老師資料的連結,目前此資料只提供給研究機構與公務機關的研究需要,需填寫申請書與保密合約後,方可下載使用。

2.2申請資格[1]

(1) 國內公立研究機構專任助理研究員(含)以上研究人員。

(2) 國內公私立大專院校講師(含)以上專任教師。

(3) 上述單位之臨時性研究人員、財團法人學術研究機構之研究人員,以及國內政府機關人員因研究需要,經單位首長於限制使用版資料申請書上親筆簽名。

(4) 上述單位專任博士後研究人員,經指導教授於限制使用版資料申請書上親筆簽名。

(5) 國內公私立大專院校碩、博士班在學學生,國外公私立大專院校碩、博士班中華民國籍在學學生,經指導教授於限制使用版資料申請表上親筆簽名,並蓋上系() 印章。
* 碩、專士班在學學生若尚無指導教授,則可免指導教授親筆簽名。

(6) 曾經擔任TEPS計畫之主持人、共同主持人以及協同主持人。

3.  現場使用版資料

3.1現場使用版內容:

此版本提供所有資料的相關連結;目前只提供給研究機構與公務機關的研究需要使用,需提供相關證明文件並填寫申請書,經審核通過且填寫保密合約後,預約現場使用。為方便申請者準備申請文件,TEPS會提供虛擬版、試用版以及正式版三種版本;其中,虛擬版為虛擬資料,旨在讓使用者瞭解釋出資料檔案的架構與變項內容;試用版則提供小樣本的資料,供使用者撰寫論文/計畫摘要使用。

3.2申請資格[2]

l   虛擬版申請資格

        使用者不需申請,即可在網站上下載虛擬版資料。

l   試用版申請資格

凡為「限制使用版」的會員,即具有「現場使用版─試用版資料」的會員資格。

l   正式版申請資格

 (1) 通過教育部(含教研院)、國科會、中研院主題計畫之計畫主持人、共同主持人或協同主持人,且於計畫摘要中說明需使用TEPS現場使用版本資料者,於計畫執行期間(得展延一年)可提出申請。

* 若為「整合型研究計畫」,則限計畫摘要中說明需使用TEPS現場使用版本資料之子計畫主持人、共同主持人或協同主持人方能於計畫執行期間(得展延一年)提出申請。

* 每一位申請者,可於現場使用版資料申請書附表中註明計畫助理(最多可填寫兩位)之基本資料,申請表與附表所列之人員方能使用TEPS現場使用版本資料。

(2) 國內公私立大專院校博士候選人,國外公私立大專院校中華民國籍博士候選人,於通過博士候選人時的論文提案計畫書中,說明「使用TEPS現場使用版資料」,並經指導教授於現場使用版資料申請書上親筆簽名,並蓋上系()方印鑑,以資證明者。

(3) 內政府機關人員因研究需要,經單位首長同意並行文者。

(4) 曾經擔任TEPS計畫之主持人、共同主持人以及協同主持人。

 



[1] 限制版申請資格於200731修訂,未來將視狀況適時修正。

[2] 現場版申請資格於2007920修訂,未來將視狀況適時修正。

五、結語

 

  建立台灣的長期教育資料庫是必要的,這是從事教育基礎研究的中外學者的共識。過去十多年來,台灣的教育學者嘗試規劃和推動類似的教育資料庫,但因種種緣故而未能實現。由於資料庫建置的難度和工作量,必須要有足夠的研究人員長時間的投入,始能畢其功,所以本資料庫的主要研究團隊包括六位中研院全職研究人員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以及多位師大、政大、台東師院、和中正大學相關領域之同仁積極參與。

 

  最後,需要再次強調的是,建置「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的目的是為了激發更多的教育基礎研究,而非為特定的教育政策。當然,從教育基礎研究的角度出發,哪些因素會影響到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生努力程度、學習機會和學習能力等等,其中所牽涉的議題是十分廣泛的,就資料庫內容而言,自然以儘量涵蓋各式各樣的主題最為理想。但是,考慮到資源的有限,及這是一個全新的資料庫,因此在規劃內容時,必須以教育基礎研究的角度,以為台灣建立一個至少兩個梯次的追蹤資料為主,做策略性的篩選。資料的品質是累積而來的,不做,沒有開始,就不可能有改進,也就不可能有較豐富的資料內容。美國國家教育長期研究(National Education Longitudinal Study, NELS),其資料的品質和豐富,素為各國教育研究學者所稱道,乃因它累積了二十多年的經驗,且經過多次的增刪修改。本研究期待「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之建置,不僅能做為台灣教育研究的里程碑,也是經驗累積的開始,而且能根植在長久性的組織基礎上,做為公共資產的「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更期待未來國家層級的教育研究單位能承擔起這份工作。

 

 

    本資料庫由中央研究院、教育部、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4~2007)和國科會(2000~2008)共同規劃,研究主持人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張苙雲教授。